2014年7月15日 星期二

阿育王柱的由來(五):佛教藝術的源起


    佛教造像藝術的源起及佛教中央四方的世界觀,是由於阿育王柱的建立。阿育王護持聖教,以正法曉喻子民,將詔令和佛法的精神雕刻在各地的崖壁和石柱上,這就是佛教史上著名的「阿育王摩崖法敕」和「阿育王石柱法敕」。代表孔雀王朝文治武功的最高成就,也是轉輪聖王教令天下以正法,成就理想盛世的典範。

    阿育王柱的頂端有四隻背相蹲踞的威猛獅王,巍巍聳立於倒置的蓮花之上。其下圓形柱子的周圍,雕刻馬、牛、獅、象四種動物,分別以四個法輪相隔開來。

    阿育王柱外觀之各種雕塑,分別表徴如下:

    百獸之王的雄獅氣勢威猛,象徴佛陀宣説正法有如獅子吼般,威震四方八面。

    蓮花:出汚泥而不染,表徵在紅塵滾滾的五濁惡世中,佛法的清淨無染。

    法輪:佛陀宣說正法永不停息,正法之輪常轉,利益眾生。

    奔馬:悉達多太子乘騎駿馬逃離王宮,前往修道。

    瘤牛:修行者忍苦耐勞,負重修辱。

    雄獅:釋迦王族威猛如獅王,佛陀宣流法音像獅吼,震懾十方。

    公象:白象隱喻佛陀的誕生;大象表徵大行菩薩之道。

    圓柱:阿育王的圓形柱,是表徵佛法的圓融無礙。

    四隻獅王、四種動物、四個法輪,代表東南西北四方中央,八面十方的概念。

    阿育王發願要在佛陀曾經說法之地,遍立阿育王柱,弘揚佛法,教化人心。西元前二四五年,阿育王無憂與王之戒師憂婆鞠多尊者,來到佛陀誕生之藍毘尼園,建立阿育王柱時,流涙痛哭昏倒在地。

    唐三藏玄奘大師到西域取經時,曾來到鹿野苑瞻仰佛陀遺跡,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:「見到阿育王石柱,非常驚喜震憾;在人們的誠心祈求之下,它能顯示眾生的影像以及人生善惡之景。」
 
    至今,全世界被發現仍然存在的阿育王柱大約只剩十九柱,是佛教最具代表性的建築雕刻,也是佛教造像藝術的源起。西元一九五年,印度將其訂為印度的國徽。

興建中的佛寶寺阿育王柱
興建中的佛寶寺阿育王柱(2013年底)

阿育王柱的由來(四):依法勝 是為最勝


    阿育王在其誥諭中寫下「依法勝,是為最勝」的箴言,宣布佛教為國教。護持正法令其流布;廣修寺廟結集經典;施行仁政德被子民。

    秉承佛陀眾生平等的理念,阿育王每年都舉行財施、法施兩種平等布施的無遮大會。不論出身貧富,宗教同異,是善是惡,一切人等都没有遮止的作廣大平等的布施。對於外道或其他宗教均以極其寬容之心,給予他們應有的地位,禁止不同教派之間互相攻撃,充分展現佛教平等大悲的基本精神。

    孔雀王朝阿育王統治時期,舉行佛教史上規模最大的第三次結集,編纂整理經律論三藏經典,為了防止賊住比丘混進佛教僧團,迎請目犍連之子帝須大長老,召集一千比丘僧息諍,將賊住比丘驅出僧團。此次結集,誦出了南傳巴利藏的論事。又派遣僧團到四方各處傳法,足跡遍及歐亞非世界各地,是佛教從區域性宗教發展成世界性宗教的開始。
 

阿育王柱的由來(三):佛塔崇拜 舍利供養


    為使佛陀的恩澤普利眾生,阿育王取出在佛陀入滅後,王舍城阿闍世王分得的佛骨舍利,再分為八萬四千份,造八萬四千微寶塔安奉。以王能號令鬼神之威權,役使羽飛鬼,各隨光盡處,安立一佛塔,散盡閻浮提。派遣僧侶將舍利微寶塔送往世界各地,大興佛塔供養舍利。

  緬甸、斯里蘭卡由阿育王的兒子長老尊者親自帶著舍利寶塔前往,佛塔崇拜及舍利供養蔚然成風。遍佈各地的佛塔,不僅是南傳佛教子民的崇拜中心,對佛陀的懷念也更加具體深刻,將理性的佛教信仰加注了更多感性的宗教情操。

  阿育王造浮圖,其數八萬四千,在中國共有十九座。第一座阿育王塔在陜西阿育王寺,周武王時,僧人法阿門為護教傳法而犧牲了生命,在法阿門禮佛誦經的塔底,呈現一朶金蓮花,其上寶匣珍藏著一枚佛指舍利,因真佛顯聖而改名為法門寺,香火鼎盛,被尊為皇家禮佛之聖地。
 

阿育王柱的由來(二):童子供沙 得轉輪聖王報


    有一天,佛陀托鉢進城乞化,遇見兩位小男童堆積沙土在嬉戲著,其中一位童子德勝隨手抓起一把沙子,踏在另一位男童身上,將此沙土當作糧食供養佛陀。

  世尊臉上露出了微笑,阿難長跪合掌問佛:「世尊,佛不以無緣微笑,以何因缘故而現微笑?」

  佛陀說道:「雖是一鉢沙土,但這是一個發心廣大的歡喜供養,這位小男童將以此功德,在我涅槃後百年,成為轉輪聖王,名叫阿輸伽,Ashoka,無憂王。統領閻浮提許多國土,宣揚佛法興隆三寶,廣行供養分布佛舍利,為佛建八萬四千寶塔利益眾生。」 隨即,令阿難將此沙土灑在佛陀每日當行經的道路上。
 
  這位以沙供佛,蒙佛授記的小男童,就是後來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君主-阿育王。當時,讓德勝踏在背上的另一位童子,發願要超越生死之流,度化眾生;亦蒙佛陀授記,後來成為一位利益有情的大比丘僧。

阿育王柱的由來(一):護法名王 阿育王


    阿育王生於西元前三世紀,是古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,智勇雙全,驍武善戰,統一印度,建立史上最偉大的印度王國。

    年輕的阿育王曾經是一位熱情的王子,威武的勇士,但由於王室的爭權奪位,導致最摯愛的戀人死亡,因而性格逆轉。不識聖凡而為外道婆羅門的邪見所煽動,變成殘酷暴虐的君主。在其前半生的「黑阿育王」時代,施行暴政大舉殺伐,造成無數的人間煉獄。
 
    某天,阿育王在戰場上親眼目睹了橫屍遍野的慘烈,悲憫之心油然而生,喚醒了內心的善根,深自悲痛懺悔。又在監獄中,一位已證聖果的僧人,被獄卒扔進滾燙的熱水中,欲置之於死地,卻如在清涼地般,長出一朶巨大的蓮花,托住了僧侶,阿育王聽見此神跡,在佛教高僧優婆鞠多尊者的教化和感召下,崇敬佛陀皈依三寶。在其後半生的「白阿育王」時代,廣行仁政弘揚佛法,造就許多的人間淨土。